溶解氧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水中游离氧的含量,以DO表示,单位为mg/L。溶解氧在实际的污水和废水处理操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该指标恶化或波动过大,往往会导致活性污泥系统稳定性出现较大波动,自然对处理效率有非常明显的影响。 1、溶解氧的定义和理解 应该说,理论上,当曝气池各点监测到的DO值略大于0(如0.01mg/L)时,可以理解为充氧刚好满足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对溶解氧的要求。氧。但实际上,我们仍然不是简单地将溶解氧控制在大于0的水平,而是应用教科书中的方法将DO控制在1-3 mg/L的范围内。原因在于,对于整个曝气池来说,溶解氧的分布与每个曝气池区域的溶解氧需求量不同。为保守稳定活性污泥在分解有机物或自身代谢过程中的溶解氧需求,DO控制在1-3 mg/L。 但是,实际操作和书面上固定的、刚性的DO理论值往往不同,不仅要根据书面上的理论值,还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! 从实际情况中发现,在实际操作中,很多情况下没有必要将溶氧控制在1-3mg/L,尤其是超过3mg/L就没有意义了。结果只是浪费了电力和废水中的细悬浮颗粒。因此,根据书面理论,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溶解氧。 2、溶解氧(DO)控制过高,有什么危害? 以常见的活性污泥系统为例,每天供给曝气池的COD总量与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的比值即为食物与微量比(其中供给的COD可视为提供给微生物的食物),食物与微生物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: F/M=Q*COD/(MLVSS*Va) 配方介质: F:Food代表食物,进入系统的食物量(BOD) 毫米微生物代表活性物质的量(污泥量) 问:水量, COD:进出水COD之差 MLVSS:活性污泥浓度 Va:曝气池容积 通常食物与微量比的合适范围在0.1-0.25kgBOD5/kgMLSS.d之间。如果料微比过高,说明微生物食物过剩,曝气池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。如果食物与微量的比例过低,则曝气池在低负荷下运行。 食物微量比例过高或过低会怎样? 当曝气池以适宜的食物与微生物配比运行时,活性污泥絮体结构良好,沉降性能优良,出水清澈透明。 当曝气池处于高食菌比运行状态,甚至超载时,由于食物过剩,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变差,出水浑浊,废水中的BOD难以完全退化。 当曝气池处于低粮微比运行状态时,由于食物不足,活性污泥容易老化。 长期低料微比运行可能导致污泥絮凝,甚至诱发活性污泥的丝状菌膨胀。当活性污泥老化,污泥解絮凝时,活性污泥絮状结构会变得松散,出水会携带许多细小的污泥碎片,导致出水澄清度下降,水质恶化。 了解了食物微量比后,我们再来看看溶解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。高溶解氧会加速微生物的新陈代谢。 曝气池在高粮微比运行时,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溶解氧,可以加快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速度。 曝气池在低食微比运行时,如果溶解氧仍维持在较高水平,由于食量不足,会加速活性污泥的内源代谢,最终导致出现上述现象活性污泥絮凝。这种现象的发生通常称为过度曝气。 因此,在好氧系统的运行中,溶氧浓度的控制应与食微比的控制密切相关。较高的食物与微观比例可以控制较高的溶解氧浓度,促进有机污染物的有效降解。反之,当微生物比例不足时,应控制相对较低的溶解氧浓缩,降低内源代谢率,避免污泥老化和污泥絮凝,同时也降低了动力消耗,节省了运行成本。 3. 溶氧控制依据与优化 主要依据:原水水质(有机质、氮、磷)、活性污泥浓度、污泥沉降率、pH、温度、食微比(F/M)等进行控制。
|